2)第345章:农科院的专家_最强小村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水果手机。

  颜来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师,不是搞笑视频,是网友发的一条夏收的视频。”

  视频上,收割机正在往外出粮食,驾驶员手上拿着一片西瓜正在大口大口的啃着。收割机边上的三轮车上,一个汉子拿着铁锨正在扒拉麦子。

  “这有什么好看的?”顾伟民只是大概瞄了一下,就把手机递了回来,“夏收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呀!有什么好奇怪的?”

  “不是,老师您看看麦子!”颜来士有点着急了,赶紧说道。

  “麦子还不都是一样?”顾伟民看到颜来士认真的样子,心里也有点疑惑,又把手机拿了过来,仔仔细细地看着视频。

  渐渐地,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一直把视频翻来覆去的看了不下于五遍,这才放下手机。“来士,这个视频是从哪里来的?”

  “微博上呀!”颜来士赶紧回答道,“我也是无意中看到的,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就赶紧拿来给老师看了!”

  “能不能查到这是那个地方的?”顾伟民有点激动道,“我想知道,究竟是谁种出了这么好的小麦!”

  顾伟民的激动是有理由的,不仅仅是因为视频中的麦子确实好,而是他知道,在临海一带,麦子的稳产也就是一千来斤,算是很不错的。至于官方宣传的那个画面,别人也许不知道,顾伟民他们却是一清二楚,那并不是临海普通农田小麦的收成,而是临海市农科院的良种示范田的收割画面。

  市农科院的示范田每年都会引进一些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通过严格的测土配方施肥,辅以最科学的管理,为全市筛选最适宜种植的粮食品种。

  顾伟民心里也更清楚,农科院的示范田现在已经沦为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除了要配合官方宣传每年拍摄一些视频资料和照片之外,其余的时间几乎没有外人关心。

  这也是因为临海农科院的科研能力所限制的,因为这里的人手有限,经费有限,压根就难以进行作物的良种培育。每年除了负责推广试验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学术建树。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货色,甚至一些工作人员暗中参股了一些种子公司,把收获的小麦水稻运到种子公司的仓库,贴上标签摇身一变就变成了良种。

  顾伟民看不惯这些,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同事一个个发财了,他还是每年拿着那点死工资,就连家里的老婆都骂他死心眼,说他是个书呆子,废物。

  他现在突然发现了居然有这么好的小麦,要比农科院试验田里长的还要好很多,怎么能不吃惊,不感兴趣呢。

  “老师,我看发布视频的这个博主是个认证账号,是个村主任。”颜来士一边查看一边说道,“我马上搜索一下,看看这个村子在哪儿!”

  颜来士说着就走到了电脑前,麻利的打开了网页,很快就有了答案。“老师,这个余湾村是在云水县南城镇,是个小山村。”

  “南城?”顾伟民嘀咕了一句,“余湾?怎么这么熟悉呢?”

  “您知道这个地方?”颜来士好奇地问道。

  “余湾我好像听说过这个地方,”顾伟民沉思道,“你师母就是南城人,她应该知道的。”

  “老师,那你赶紧问一下师母呗,”颜来士兴奋地说道,“要是咱们能够抢先一步找到了这个村长……”

  “嗯嗯,”顾伟民点了点头,拿起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你知不知道余湾在什么地方?”

  顾伟民的老伴原先也是农科院的职工,现在已经退休了,接到顾伟民的电话也是很奇怪,“我说老顾,你怎么好好的想起问这个了?”

  请收藏:https://m.fei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