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五章 入赵国_从斗破开始君临万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路向西到垝津口过黄河,拿下黎阳,然后继续北上荡阴,过荡水直奔安阳邑。等到达安阳邑的时候,原本只有不到五万的魏军已经差不多扩充到了七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收拢的原本被秦军抓捕的青壮。

  安阳邑原本是赵国重镇,后在魏国伐赵之时被魏国夺取,最后又沦为秦国治下,这里也是秦军在东郡的一个重要驻兵地点,用来防备北方的赵国。

  在李辰风领兵到达安阳邑城下的时候,另外一路的千戈也已经赶到和他们会合。

  千戈这一路行军比李辰风他们更远,从帝丘北上之后拿下观泽、刚平,一路北上直到聊城,从现代地理上来说,聊城已经差不多和邯郸处于同一纬度了,然后留下驻军之后返回,在南乐过黄河直扑繁阳,最后绕了一大圈从黄城到达安阳邑,一路辗转行军数百里,收拢残兵无数。

  两军回合之后人数达到了十一万多,号称十五万,根本没有废话,直接就强攻只有两万守军的安阳邑。

  虽然安阳邑也有两万秦军驻守,可和其他城池一样,大部分都只是秦军占领此地之后从周围抓捕的青壮,被强行充入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面对天下精锐的魏武卒,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安阳邑就被攻破了。

  这场战斗双方总共也才死了两千多人,在破城之后,李辰风除了把城中仅剩的三千秦军给坑杀之后,其他的赵魏两国青壮直接被再次打乱充入自己的军队,然后留下了一万守军和一个裨将,他自己则是带兵继续北上。

  这也算是这个时代的常态了。“朝秦暮楚”,上一刻这些人还是秦军,可一转眼重新扛起魏国的大旗,他们就又成了魏军。

  不过再往前就没那么轻松了。

  过了安阳邑之后,渡过洹水,不到百里就是邺城,那里已经是赵国的疆土范围了。

  说起来这邺城,也算是魏国之痛了。

  因为这里原本是魏国的国土,魏王增刚刚继位之时,因为秦军强攻魏国和赵国,赵王偃联合赵、楚、魏、燕四国精锐大军数十万,以赵将庞煖为帅,进攻秦国的蕞地,因没能攻克,于是转而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饶安。

  同年,赵、韩、魏、卫、楚五国结成南北合纵联盟,共同讨伐秦国。楚国国君楚考烈王担任纵约长,春申君黄歇执掌军务,联军夺取寿陵,挥师直逼函谷关。

  不过五国联军看似强大,可当秦军出关迎战之后,五国联军瞬间分崩离析,都大败而逃。

  而秦军反而东出函谷关,一路打下了韩国的伊阙,然后蒙骜和王翦一南一北两路进军。

  蒙骜从北方一路向东,先灭东周取雒阳,然后接连攻取韩国和魏国疆土,魏王增无奈之下只能把邺地割让给了赵国,然后换取赵国派大将傅抵驻扎在平邑;将领庆舍率领东阳河外的部队,防守黄河桥梁,给魏国换取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这段时期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那就是长安君。

  就是曾经语文课本里那位触龙说赵太后里边的主人公,现任赵王偃的叔叔,在魏国割地之前被赵王偃封到了饶地。

  而后就是赵王偃向魏国强取邺地,李辰风很怀疑是不是那赵偃觉得封给自己叔叔一大块富饶之地实在太亏了,这才想着从魏国找补一下。

  不过面对强秦,不管是赵国还是魏国都处于弱势,而且这赵王偃也不知道是不是傻了,竟然在这种紧要关头又去和燕国打仗,最后被秦国找到机会,一举攻破赵军防御,接连把赵国和魏国的大片肥沃土地夺取,甚至最后连卫国都被灭了……

  卫元君哭死在了野王……谁能想到赵国和燕国打仗,最后灭国的却是卫国……

  他卫元君没有招谁惹谁的,只想老老实实做个太平侯爷,最后却成了最大输家……

  请收藏:https://m.fei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