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章 东洋南洋_明末工程师李植李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风帆打碎了。

  船甲板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舰炮在海上的命中率比较低。不过这也是渔船目标太小,若是目标是几百吨的商船命中率会高得多。

  李植一挥手,说道:“多买几艘报废的渔船来,炮手练习开炮!练到十发中一发为止!”

  ####

  船只下海了,李植就开始采买各色物资,准备贩到倭国去。

  此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有南洋和东洋两个航道。

  南洋就是去菲律宾、泰国、甚至印尼,这条航路距离较长,赚的是西方殖民者的银子:

  此时西班牙人占据菲律宾,此时称为吕宋。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发掘了大量的银矿,十分富有。华人海商把丝绸、瓷器贩到吕宋的马尼拉去,赚鹰元比索,西班牙人再装船贩卖中华货物到欧洲,利润丰厚。

  和荷兰人做买卖的也有,常常有商贩把货物贩到巴达维亚去,那里是荷兰人在印尼的殖民地。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华人海商贩来的中国奢侈品被他们装船贩卖到全世界。

  从南洋回程时候商船多带些胡椒、香料、珍珠之类的特产回程。李植刚穿越时候家里做的胡椒生意,货源地就来自南洋。有时候商贩会带些西方殖民者在非洲贩来的象牙和黄金。但比起物产丰饶的华夏,海外的商品可以贩回中国的并不多,商船回程带的最多的还是银子。

  不过南洋航道方向在正南方,从广东、福建出发距离更近,路程只有北方海商的一半,北方的商人竞争不过。所以南洋的海商多是广东、福建的商人。

  另外一条航道,就是东洋倭国的航道。

  所谓倭国就是后世的日本,此时大多数时候被称为倭国,但倭国人自称日本,于是渐渐也有人以日本称呼。倭国在中国东面,盛产白银、黄金和铜,所以物价很高。倭国的高物价导致大明的廉价商品在日本十分畅销,无论是什么商品,只要贩到日本去都有利润。

  但倭国有一个人数很多的武士阶级,这个阶级是要穿丝绸衣服的,高级武士穿的武士服都是绢的,武士家族的女眷穿的也是绸罗。所以日本对中国的生丝需求很高,跑东洋的商船贩卖的大多是生丝,在天启年间利润率能有百分之一百五十。

  当然,随着日本的白银外流,中国的白银流入,这种巨大的价差逐渐减少。到了崇祯十二年,一担生丝的利润只有三、四十两。

  从倭国贩回的船只,则大多携带铜、倭刀和俵物,当然带的更多的还是银子。不管是东洋还是南洋航线,都大量往中国输入白银。

  对于北方的商人来说,比起南洋,近在咫尺的东洋就近多了,北方的海商以跑东洋为主。

  查云克跑的航线,就是东洋倭国航线。因此他配给李植的翻译只会说日语,测量员只懂得东洋航线。在这些条件限制下,李植也没法跑南洋,之能走东洋。

  李植第一次出海,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在日本畅销,所以就什么都采购了一些。

  李植买了五十担上好的登州白生丝,作价一百七十两一担。

  李植此前听查云克说上好的登州白生丝只要一百七十两一担,便也拿这个价钱去找那些大丝绸商人。

  天津是个南北货流集散地,什么东西都买得到。李植买生丝是让郑开达去买的,那卖丝绸的商人开始还不愿意这个价格卖给郑开达,说郑开达是新面孔,要一百七十五两一担。结果郑开达把李植太子太保的名头一报,那商人吓得立即降了价。

  除了生丝,李植还带上了二万匹纺织工厂生产的李家精布。

  李家精布在大明大量销售会冲击大明小民男耕女织的经济体系,李植不敢生产太多。但卖到日本去,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访问网站

  请收藏:https://m.fei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