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路(二)_《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巡经过,武安国肚子暗骂发明了跪奏的礼部官员,这不是变着法折腾人玩吗,怪不得这时代的官员奏折都写得言简意赅,若是真如让他们跪在地上长篇大论,还真得跪残废了不可。沿途和北平的发生的事情朱元璋早就从驸马李祺和武安国的奏章上知道了,朝堂上汇报不过是走过场。虽然有些大臣很想挑刺,但大明朝在战场上的接连胜利,平定倭寇和蒙古的策略都与武安国有着莫大关系,朝臣们纵使看武安国再不顺眼也不敢这时候跳出来煞风景,在众人齐声赞扬声中,武安国又收到到朱元璋近万两赏银。如今国库充实了,朱元璋给大臣们的赏银也大方了许多,动辄就是千两规模。很多得了赏银的臣子念念不忘这是太子主理海关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无事散朝,平辽侯武安国御书房问话”。太监拉着长音宣布一天的庭议结束。

  “退朝,今日所论之事明日早朝再议,大学士费震、驸马武安国御书房议事”。在众臣羡慕或者嫉妒的目光里,武安国垂头丧气地走向御书房,北巡归来,不知为什么自己在朱元璋眼中的地位陡然升高,连科学院的事情几乎都没时间过问,原来不必天天上朝的闲人,现在却被每天通知早朝必须到场,将大好春guang浪费在大臣们的毫无味道的以议论中。

  …….

  “散朝,驸马武安国御书房留对”。武安国苦笑着尾随在皇帝的身后,今天答应刘凌下午出门踏春的计划又泡汤了,自打洪武十五年北巡归来已经三个多月,窗外已经有早春的梅花悄然绽放。自己现在成了朱元璋的不带大学士头衔的职业顾问,书房伺候的机会越来越多,每天回家也越来越晚。

  站在一个无须仰视的角度,武安国有时候很同情朱元璋,后者花了无数心思和力气废除三省,把所有国家权力抓在皇帝一人的手中,并且妄图以一人之力管理整个天下事务。在收集不到足够的信息和没有任何反馈的情况下,完全凭借直觉和经验评判大臣们的提议,的确非常辛苦。即使把自己摆在同样的位置,武安国也不认为能比老朱干得更好。按刘凌从宫中收集的小道消息来分析,老太师临终前的遗言给朱元璋冲击很大,他的确无法保证子孙后代能在治理国家上和他本人一样辛苦,但又不甘心亲手建立的大明帝国将来重蹈历朝历代走向灭亡的覆辙,因此,在不危及皇家安全的情况下,他也在努力的做各种尝试,寻找着各种出路。没有兵权的但看问题甚有远见的武安国再次受到重用显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放眼朝野,没有一人能如他一样,一策平辽,一策靖海,不事杀戮而摆平江南北平两大利益集团在北平的冲突,让他们能短时间和平共处。

  “没有兵

  请收藏:https://m.fei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