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56 行台霸府_汉祚高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局面的底气所在。

  整个行台构架,基本是从原本淮南都督府扩充而来。原都督府长史杜赫出任河南尹、尚书左丞,主管行台政令事务,与司州刺史何充、司隶山遐并称行台三长。

  行台下属之下,诸曹分领事务,合共三十六曹各置尚书、左右郎中并随曹吏目,分为六部统领,六部官长加大尚书职名,这便是行台基本的行政构架。

  而六部大尚书中,分领吏部与礼部的颍川陈规与会稽贺隰则各自兼领大将军府左右长史,其各自司职典选、考官、吏考、兴教、表彰等各项事宜,也都与大将军府相通。

  这也算得上是台、府合流的表现之一,沈哲子虽然没有另立一套典章制度,但通过这些行为,也将台事、府事基本统合起来。

  当然这种状态也仅仅只是权宜,但在北伐彻底成功之前,这种构架模式已经足够用了,能够将未来取代晋统的阻力降到最低,同时又对未来制度改革加以铺垫。

  行台政事构架便是如此,至于军事则仍一统于大将军府。

  过去这几年的时间里,大将军府军事上的创建,除了建立起以四军为中央军雏形、边防各划军区、军府作为兵役补充的军队阶梯构架之外,另外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对以荆州为代表的强藩边镇的调整。

  荆州方面最核心便是对整个荆州的拆解,庾怿仍领荆州刺史,但只坐镇江陵,纪睦入为南蛮校尉,原竟陵太守李阳加益州刺史,襄阳太守桓宣加梁州刺史,另有荆州勇将陈郡邓遐升为湘州刺史。

  将原本整合为一的荆州军权拆分成几个部分,其中南蛮校尉与益州刺史两部,主要负责对巴蜀成汉的攻略。而梁州刺史部则仍归镇襄阳,同时南阳也归入襄阳辖制,由此布置西进武关,谋攻上洛,以配合对关中形成整体围困之势。

  洛阳行台对于荆州军政事务并没有侵入太多,但通过分化拆解,使得整个荆州不再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将荆州军中非常重要的桓宣所部北调置于河洛南面,这也是正式将荆州军纳入行台王师体系的重要举措。

  另外在军事上,行台还有一桩举措改变,那就是凡军用在即,督将、镇将必加参谋军务临时前缀。参军乃是大将军府下职事,换言之凡兵事有动,这些前线将帅们俱以府职而受大将军号令。如此一来,沈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权才总算在制度上得以确立起来。

  这种种举措,算是在制度上打破了往年一直困扰江东时局的死循环,那就是荆扬之争、上下相制。而打破这一逻辑的立足点,就在于河洛之地的收复和经营。

  行台霸府已经完全不必再受限于大江上下游的地理限制,若荆州果然有异动,大可自河洛兴兵,配合江夏沈云所部,直接叩开襄阳,进而直取荆州腹心!

  在

  请收藏:https://m.fei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