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八章 赵遹吴用的差距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是习惯性的摇摇手。

  “乱军其实是出自安复军,辽阳府高永昌兵变陷城后,蒲离卜出于苏州安全考虑,采用了在下的计策,派其人统辖的五百渤海军北上平乱。”

  “兵行至宁州时,被当地守军误判为叛军攻击,详稳訾保元率军反叛,因起事仓促,被宁州驻军击败,逃至复州,裹挟了若干百姓,转而攻击顺化城。”

  “在下猜测,贼军因是‘清楚苏州虚实’,计划攻破顺化城,取得武备,稍作休整后,再占据苏州自立。”

  赵遹听完吴用的讲解,心中差不多有了判断,又问徐泽道:“社首可是疑虑苏州安定?”

  “嗯!”

  徐泽坦率地点头承认,他是愿意出兵的,拿下苏州后,自己坐镇来苏练兵备战,就是为了等这样的好机会。

  吴用也支持出兵顺化城,建议打败叛军后,顺势拿下向义军,再北望复州怀德军。

  他用还建议,采用女直人类似的办法,赋予投降的辽人军头一定特权,以此收编辽人,趁着辽阳府内乱隔绝南北的时机,一统东京道南部诸州,造成割据的既定局面。

  徐泽对吴用的建言有些无语,按照吴用的办法,以东京道如今的局势,挥兵北上,和完颜阿骨打一样边打边收编,割据东京道南部确实很有可能。

  但同舟社并不是以独立的政治势力亮相辽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同舟社还要继续使用“辽国安复军节度使司”的马甲,“辽国”未灭,同舟社扮演的是各地辽军的友军,而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兼并地盘的第三方势力。

  现在连苏州都没消化完,再拿下顺化城,无法快速消化以得到更多的战争潜力,还要背上道义和维稳上的沉重包袱,殊为不智。

  再继续北上,收编心思各异的各地辽军,纯粹就是自己找麻烦——光收编军队的军粮消耗,就够徐泽喝一壶,拿宝贵的钱粮养活忠诚度极低的军队,这主意真是够馊的。

  但吴用的建议在军中诸将里也有一定的市场,没有武将会拒绝统率更多的军队。

  是以,徐泽有些犹豫,想听听赵遹的意见。

  赵遹拱手道:“属下以为,社首过虑了。”

  “苏州虽是辽地,但辽国官府从未对苏州有效治理,社首提大军而来,轻取城池,又提前清理震慑大户豪族,如今已无人敢叛。”

  “收揽民心之举虽未见大效,但种种举措,实乃本地百姓从未见识之善政,无论站在哪族的角度来看,在同舟社治下,苏州都比安复军治理的要好,无论谁破坏当前稳定局面,都不得人心。”

  “此时,不仅不要担心打仗会影响治下民心,更要通过战争胜利,拓展苏州向北的安全防线,加深百姓对同舟社的信心!”

  “且,社首挟定国平乱之大义而来,就更应该对周边各城解难救危,不如此,如何建立‘新安复军’在北面各军(州)辽人中的超然地位,又如何介入平定辽阳府高永昌之乱?”

  徐泽由衷赞道:“光勋兄言之有理!”

  赵遹从大义和促进苏州稳定的角度支持出兵,站位就比吴用高出了一大截。

  大义的概念很虚,对侵略者来说,大义并不重要,但侵略者要想减少阻力,尽快消化占领区域,并实施永久统治,就绝不能忽视大义。

  因为高永昌占据北向通道辽阳府,靠南京道的有限水师支援东京道南部地区纯粹是杯水车薪,远不如直接从上京道、中京道直接出兵夹击辽阳合算,辽国朝廷基本放弃了对此地的管控。

  东京道南部实际已经成为孤岛,又因为失去东京道统军司的统一调度,各军(州)只能各自为战,外无支援,内有叛乱,各地人心惶惶,军民都极度缺乏安全感。

  朝廷已经指望不上了,谁有能力平定周边,带给辽东军民最需要的安全和稳定,谁就占据了大义——关键时刻就能影响人心向背。

  徐泽问赵遹:“你需要多少人守城?”

  赵遹和徐泽在泸南就已经有了默契,稍加思索,道:“苏州如今最大的隐患在北不在南,在外不在内,一切以社首用兵所需为准,两城只需要留少量兵力即可。”

  徐泽主意已定,对门外的杨喜道:“喜子,传令诸将,申时一刻前集合,准备军议!”

  请收藏:https://m.fei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