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兴学(第一更)_大明文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书院建在省城即在官府眼皮子底下,我担心会多受干扰。”

  林延潮失笑道:“你说的是,但以我的身份,若是将书院建在别处,就无有心人的打探吗?倒不如大大方方建在城里,以示吾之坦诚!”

  徐火勃仍是道:“可是将书院独立于朝廷之外不是更好,如此好厚养清操之士。”

  林延潮闻言心道,自己又不是学东林书院那样自成一片天地,让东林学生议政论政,成为天下的舆论之地,这不是自己建立书院的初衷。

  但他也知道如徐火勃这样的读书人都有抱负,认为朝廷政治应该出于公议,读书人的清议可以左右中枢决策。

  可是明朝最后的局势就是官员们的尸位素餐,读书人却积极论事,中枢的决策因为党争左右摇摆。

  这清议在监督与干涉之间要如何权衡,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但无论怎么说顾宪成实在是开了一条很不好的先例。

  林延潮道:“你所言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我等办事又哪一样能离得开官府的支持。

  与其堵不如疏,把风放进来,至于窗户开多大自己说得算。”

  徐火勃错会了林延潮的意思以为他另有对策,大喜道:“老师所言极是,学生明白了。”

  二人说说聊聊。

  这时候里长,祝秀才二人面带笑容地走来,见他们二人的表情,林延潮就知道书院这事成了。

  之后林延潮就以祝秀才家为根本开始修建这鳌峰书院,祝秀才隔壁的两户人家,以及山下河池,加在一起一共有百余亩的地方。

  随后林延潮放出了自己要建鳌峰书院的风声,闻此于此林延潮的亲戚,学生,同案,同乡以及地方上的官员都表示支持。

  正巧在此时,林延潮回乡后所作的少年中国说,也随着开年后在闽地士子间流传开了。省城的读书人读此催人奋进之文,无不感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如此慷慨激昂之言,不知道令多少读书人顿生头悬梁,锥刺股之志。但他们同时不由扪心自问,方向在哪里,我们在哪里可以为朝廷社稷作一番事。

  我的出路在哪里?朝廷的前途又是如何?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又如何休戚相关?

  众人从在黑屋中徘徊,走来走去却不是前进的方向,但是林延潮开设鳌峰书院的消息一出,好比人在黑暗之中,望道了前方的一束火光。

  虽然不甚明朗,但对于有志于报国的读书人们着着实实地在迷雾之中指出了一条明路。

  一时之间省城之内,风云激变。

  少年中国说当下就成了书院最好

  请收藏:https://m.feie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